东北林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来源: | 发布日期:2016-06-28 】

序言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转折时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时期。在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人才市场向需求驱动的转变,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心,角色定位正在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东北林业大学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奋力拼搏,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为方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走质量强校、学科强校、人才强校、科研强校和开放强校之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大学文化建设,探索大学制度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为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东北林业大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战略攻坚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东北林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092020)》的精神,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在深入总结学校十二五发展成就与经验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校发展回顾

(一)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

201212月,学校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经过深入讨论、研究、总结和提炼,确立了到2022年(建校70周年)使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的近期目标,到2032年(建校8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中期目标,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的远期目标,提出了总体发展战略方针、重点和举措,为学校科学发展明确方向

201512月,东北林业大学全日制在校生23 13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86人,硕士研究生3 344人,本科生18 805人;非全日制在校生14 656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2 628人,本科生6 440人,专科生5 588人;在校外国留学生105人。各类学生总数37 896人。

(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始终把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坚守质量生命线,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永恒主题,坚持立德树人,秉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崇尚学术、质量至上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本科生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考试模式、专业和课程以及研究生培养机制等一系列改革,初步构建了一套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在保持本科生总体规模基本稳定的同时,适度扩大了研究生教育规模,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更趋合理。

学校完成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成功推进森林资源类英才班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有2个专业成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7个专业列入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立了3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新增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新增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127项,评选校优秀学位论文352篇。推出了5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在爱课程网等网站上线26个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12位教授被聘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14人次,省级奖励14人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6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5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3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新秀奖,2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能手奖,22教师获评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个人。2013年和2014年学校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有3个团队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团队,9人被授予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现有242个校外实习基地,8个校内实习实践基地,14个教学实验中心,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本科生源质量稳步提高,从2015年开始全部生源按一批次招生,毕业生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显著。

(三)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学校立足东北、面向全国,针对国家和区域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支撑双增、引领发展的科技发展总体目标,积极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促进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填补了学校主持国家层次重大科研项目上的空白学校获得各类科研经费6.94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107.8%其中纵向经费5.79亿元,横向经费1.15亿元获得各级科技奖励共计417项,其中国家科技奖励4项(1项主持,3项参加),省部级奖励95项,厅局级和其他奖励318项;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3 146篇,其中被SCI收录2 161篇,被EI收录2 923篇,被ISTP收录811篇,被SSCI收录23篇。授权专利1 277件,其中发明专利319件,实用新型专利588件,外观设计专利289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我国林业行业首个也是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建设了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目前学校拥有各级科研机构93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认定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林业研究》(英文版)杂志自2013年第1期起被SCIEJCR收录,成为我国林业科学领域首个被SCIE收录的期刊,获得教育部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资助。科研基地建设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取得较大进展,十二五期间获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

(四)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学校坚持增强实力,提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林学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5年间,学校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由2个增加至3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1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由4个增加到7学校一级学科博士点由6个增加到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21个增加到27个,学校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学科涉及9个门类34个一级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由5类别21个领域增加到11类别36个领域。“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6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创新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项目,获得中央专项资金6 900万元;新增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3个。2012年在全国第三批一级学科评估中,林业工程学科获同类学科第一名,林学学科获高校同类学科第二名。2011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与高效利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教育部建设立项,标志着学校办学层次的突破。

(五)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的根本理念,本着优结构、增活力、促发展的建设原则,采取多种配套措施,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加快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学缘和学历结构,成效初步显现。现有获得博士学位教师707人,占教师总数的55.7%,比2010年提高了16.7。有外校学习经历的教师909人,占教师总数的71.6%,比2010年提高了8.25年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18人,通过名师英才工程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和青年才俊。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龙江学者2人,享受黑龙江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黑龙江省优秀教师6人。新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1个。

(六)国际合作不断扩大

学校坚持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出重点、力求实效的国际化发展方针,拓宽思路,开拓进取。已与26所国外院校及学术机构签署或续签了校际合作协议3所院校签署了“3+1+1”学生联合培养协议。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与俄罗斯互换奖学金项目候选人推荐院校资格全额资助赴俄罗斯学习的学生共22人。共有209个科研、教学、公务代表团组425人次分别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及技术引进等。共有642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获批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262项,累计获得资助经费达3 061万元,聘请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外国文教专家659人次。与台湾14所高校分别签署或续了校际合作协议和学生交换协议,使学校在台友好院校达到17所,参与交流的师生200多人次,累计接收各类留学生432人。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党建工作以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水平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有效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工作机制。党委围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支部分类定级”“党支部主题立项等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抓实政治生活规范化工作。

学校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上至下认真查摆存在的四风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取得满意效果,学校工作作风、师德师风、学生学风建设大为改观。

学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宣传思想工作运行机制,改革了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以讲好东林故事,传播东林声音为主线,在各类新闻媒体播发新闻3 086条,其中国家级媒体1 586条。创新宣传工作载体,成立了新媒体中心,运营学校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以校训、校风、东林精神、生态文明等为文化内核的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了东林文化大讲堂”“中华诵·经典诵写”“书香东林文化活动品牌。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构建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管理、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服务为保障,以安全稳定为基础的工作格局,形成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学生成长、成才支撑保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网络思想教育载体,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感恩诚信意识增强,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先进典型不断涌现。我校学生工作经验曾连续三期在教育部《高教领导参考》杂志上刊登,获教育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全国微课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2项;1人获得了全国高校教学能手的称号。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居全省首位。学校荣获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奖各1人,7人在全国辅导员优秀博客、博文大赛中获奖,1人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二等奖,5人获黑龙江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学生资助工作有效开展,累计获得教育部资助工作绩效奖励3 600万元,建立健全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校内资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绿色通道和社会资助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资助体系。涌现出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及道德模范人物8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1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2小平创新团队1全国林科十佳大学生11人等一批品学兼优、奋发向上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八)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已基本形

《东北林业大学章程》(以下简称《章程》)于20153月经教育部核准生效并发布,是学校依法办学的依据。《章程》载明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等重要内容明确了学校、学生和教职工的权利与义务阐明了学校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内部机构管理机制表明了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国内外合作的姿态,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东北林业大学章程》,学校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明了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在教学质量、学科发展、学术评价、队伍建设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组建了学校理事会,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对扩大办学资源,提升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建立了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及时公开学校的基本情况,以及招生就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基建资产、财务收支等情况,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得以扩展,资金筹集能力和使用效率逐渐提高,财务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土地、房屋、设备、图书、档案等资源保障能力和仪器设备总值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体系和实验林场建设明显推进后勤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开展完成了黎明教学基地征地工作,学校办学空间进一步扩大。建设了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高水平的森林博物馆,从森林与自然、森林与人类两大方向诠释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全面展现林业发展历史,凝练森林文化内涵,传承行业精神,彰显生态文明。学校以南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规划和布局调整,新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逐步实现了教学科研单位的合理布局,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十三五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确定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不仅关系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也直接关系到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教育国际化成为时代潮流,知识和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世界各国纷纷把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

从国内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这就要求高校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规模、上数量转为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比质量、讲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高等教育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快转变思想观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新常态下的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服务国家开放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合作、质量提升,进一步增强高等教育主动对接经济、服务社会的能力,强化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根据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要求,林业行业正在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加快发展现代林业,着力构建六大体系,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措施。林业高等院校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这个中心任务,肩负起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贡献双重使命,充分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围绕以培育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功能,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纵观国际国内形势,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共存,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国家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能将学校建设推向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二)面临的问题

学校在过去的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科学研究水平与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高校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等方面有一定差距。学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还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高水平的学术领军人才缺乏,创新团队建设还需加强。学校现有人才队伍与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目标要求还有相当差距,高水平学术领军人才及团队明显不足。

2. 教育教学质量还需提高,教学思想与理念仍需继续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仍需深入探索,教学激励政策和教学保障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投入教学与改革的热情尚需提高,教学能力亟待提升;高水平课程资源缺乏;研究生教育优质生源不足,培养管理模式需不断改进;国际化教育需要大力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待加强。

3. 原始创新能力还需加强,科研创新体系与激励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突破性重大研究成果不多,对行业区域发展支撑不够。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科研基地偏少。以基础性学科支撑特色学科发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成果转化意识及转化力度不够。文科科研整体水平高,科研管理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4. 学科建设还需加强。学科创新发展步伐缓慢,建设经费不足,学科方向尚需凝练,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后备学术带头人缺乏仍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学科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管理机制与激励政策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5. 办学国际化步伐缓慢,国际合作项目不足。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亟待提升教师的国际交流能力亟待加强学生的全球视野亟待拓展,支撑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工作体制机制、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还需完善。

6. 校内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需逐步建立,学校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尚不符合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管理与服务的统一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十三五学校发展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立德树人长远大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遵循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逐步完成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的阶段性任务,为实现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方针

坚持稳定规模、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稳定规模稳定本科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加快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合作办学和适度开展继续教育。

深化改革。以实施办学体制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科学研究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建设具有东林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凝聚力量共谋发展、破解难题富有效率、提升质量创新推动的生动办学局面,自觉服务国家、地方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

优化结构。合理配置校内教育资源,进一步调整本科专业结构,建设特色专业,调整社会需求较弱和交叉设置的专业。调整培养研究生的学科结构,发展优势学科,调整生源较差、办学成本较高的学科。推进协调发展,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组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能力。

强化特色。积极推进绿色发展,进一步突出林学、林业工程学科优势,加强特色学科的建设,使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保持国内一流地位,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鼓励其他学科、专业与林科优势、特色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林科与非林科交叉产生新的学科方向,与优势特色学科协调发展。

注重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科技发展,敢于和善于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注重科技创新的开放合作,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创新型产业。

提高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走政产学研用共享发展之路,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提高大学文化建设质量。注重提高生源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领军人才,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的专职科研队伍,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国际合作和交流,开阔视野,了解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提高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三)发展目标

1. 发展目标

2020年,把东北林业大学建设成为林学学科优势明显、林业工程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使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生态文化传承与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 重点建设目标

建设1~2个世界一流的学科;建设2~3个国内一流的学科;建设5以上研究型学院5个以上教学研究型学院。新增1~2院士;新增1~2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新增4~5个领军团队。获得5~6国家级科技奖励(主持或参加);获得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获得1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国际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四、十三五学校发展主要任务

以内涵发展为基础,特色发展为重点,创新发展为动力,需求导向为引领,继续坚持走学科强校、质量强校、人才强校、科研强校和开放强校之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2020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达24 000人左右,其中博士研究生80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4 200人左右,本科生19 000人左右非全日制在校生5 800人左右,其中专业硕士研究生800人左右,本专科生5 000人左右留学生400人左右。

(一)人才培养

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教师分类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教学及创新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影响教学若干关键要素的建设与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生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实施大类招生培养,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继续推进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林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栋班);深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推进学分制改革,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把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学理念植入本科教学;把握“互联网+”潮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有计划分步骤推出20门左右的慕课,开展1 000门左右在线课程建设;继续推进形成性考核工作,深化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改革;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各类专业认证工作;实行专业预警淘汰机制,适时培育新兴专业,扶持社会急需专业建设;完善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相配套的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开放课程、实践教学及第二课堂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完善学校、院(部)和基层教学组织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体系;积极培育校级、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的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深度融合。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相结合、虚拟实践与实体运营复合的多层次、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项目示范辐射作用。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本科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学生国际化教育体系,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外语应用水平,提升本科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完善招生和就业工作体系,提高生源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后招生宣传模式和载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继续扩大学校优质生源基地;继续实施招生工作阳光工程和招生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调整招生专业结构和区域结构;完善就业工作制度,继续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校园就业市场发展,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立150个本科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

研究生教育。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健全学校、教学科研单位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厘清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的责、权、利关系,全面推进落实研究生两级管理制度。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一体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现代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落实管理机构改革、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研究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有利于研究生全方位发展为目标,以强化培养单位与导师的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为主线,突出强调质量意识,建立培养质量相关主体(学生、导师、学科、教学科研单位)与培养过程(招生、培养、学位、学生管理等)结合的多维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加强课程和案例建设,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改革,打造一批高水平并融合现代技术的精品课程。通过建立培养方案动态更新制度、规范的新开课程审查制度、全方位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与课程特点相适应的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多维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研究生过程管理纳入科学、管理机制中,做到日常监管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事前规划与事后评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努力拓展研究生教育办学空间。加强政策引导,做好学位授权点评估工作,建立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以质量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体系,强化质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动态调整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建设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学位授权点。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在优势学科建立国际研究生培养项目,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家研究生交流项目的规模。

继续教育。理顺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畅通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通道,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行开放办学,面向行业企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创造条件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继续教育方式服务国家人民。

(二)科学研究

重点推进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改革,尽快形成适应高校科技管理新常态的创新型科技管理与激励体系;强化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积极进取、甘当人梯的学术氛围,增强学术创新意识;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引导科人员注重科教融合、注重成果转化,积极投身于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战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涉林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带动和提升弱势学科的科研实力,鼓励学科交叉,加强建设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全面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培养造就若干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林业科研领军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现有科研平台的层次水平、研发能力和开放共享程度,获得一批高层次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建设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中心,争取获得国家层面科研项目,力争科研经费总额稳步增长,其中年均纵向科研经费力争突破1.5亿元,年均横向科研经费突破3 000万元力求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全面提升,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效率,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能力;支持学校师生积极从事教材建设和科研成果出版,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提升学术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

争取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单位合作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相关项目或课题,确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中有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着力促进横向课题及产业化项目的发展,促进智库建设,提高成果转化力度和社会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完善和加强各级科技计划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校各个层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研究型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国家级、省部级标志性科研奖励的组织和申报工作,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6项(主持或参加),争取获得省部级奖励80~100项,厅局级奖励100~120项,其他科技奖励30~50项;发表科技论文13 000~14 000篇,力争在四大论文检索系统中被收录的论文数量超过3 500篇,ESI收录高被引论文15~20篇;申请发明专利400~500件,专利授权数量和转让专利分别十二五时期增加15%~20%3%~5%

加强对各级各类科技平台的建设和运行的管理,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做好申报更高层次科技平台的工作;完善校级科研机构申请和评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从中择优培育和孵化出若干省部级科技平台;集全校之力,做好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推进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实现各级各类科技平台基础条件资源共享;争取建设国家或省部级各类科研平台4~6个,厅局级科研平台5~7个,校级科研机构15~20个。持续建设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2~3个,筹建多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以林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为依托,建设5个以上研究型学院、5个以上教学研究型学院。

(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导向,构建涉林学科群,培育世界一流学科,加强国内一流学科和省内一流学科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加强应用学科建设;以面向学校教学和科研需求为根本,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注重内涵发展,积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按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的原则,林业工程和林学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和前列的基础上建设1~2世界一流学科;使生态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的行列;使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省内保持优势地位,成为省内一流学科;使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法学、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药学等学科进入省内一流学科的行列。力争获得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前10%或前3的一级学科2~3个,排名前20%或前10的一级学科2~3个;争取省部重点一级学科10~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3个。

优化学科结构,稳步推进一级学科管理。按照国家2011年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逐步完善学校的学科管理体系,推进一级学科管理,赋予一级学科更多的统筹权和管理权,加强凝练学科方向,拓宽学科领域。结合学位授权点自评估,调整或合并较弱的二级学科或学科方向,增设发展潜力明显的学位授权点,做好存量调控,逐步优化学科结构。

加强梯队建设,实施学科岗位核定。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计划,着力选拔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多、管理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或负责人,构建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健全对学科带头人、负责人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学科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民主的学管理体系;积极鼓励学科主持召开国际会议和国家级的学术会议,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在国内的学术影响。

实施绩效考核,加大学科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学科年度考核机制,根据学科业绩和人均业绩考核,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按绩效确定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方案,对绩效显著的学科,在人才引进及岗位设置、实验室分配、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专项经费投入等方面予以倾斜。学校每年自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1 000万元,保证学科日常运行经费、重点建设经费和绩效考核经费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构建适应学校战略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和体制机制,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中青年人才培育,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人才、业务人才、科研人才和社会服务人才。

专任教师队伍总体规模力争达到1 50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2/3以上,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比例95%以上;学缘结构进一步优化,具有外校学习经历教师为75%以上。学校自筹人才引进专项经费5 000万元,继续推进“5211”人才引进计划,即力争引进学术领军人才(团队)”5人(个),青年杰出人才”20人,优秀青年学者”100人,青年骨干”100人,优秀青年教师”120人;努力培养15名左右杰出人才,培养50名左右青年骨干教师。力争新增院士1~2名,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1~2人,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2名,新增国家杰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5名,新增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4~5名,新增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万人计划4~5名,新增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6名,新增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6名。

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岗位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的岗位核算办法和岗位设置方案;深入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创新考评考核办法,人才评价向团队绩效考核与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方向发展;完善保障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实现优劳优酬;进一步下放人事管理重心,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由宏观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由学校主导建设向学院、学科自主建设转变,由统一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

(五)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本着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基本宗旨,拓宽对外交流渠道,推进学校国际化进。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每年与3~5所的国(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交流合作关系。

争取每年举办1~2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学校学术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走向世界创条件。学校计划派出400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讲学、学术访问、合作研究、交流学习,逐步造就一批能够真正与国际同行进行沟通、开展对话与交流的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科研队伍。

加快学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巩固已有良好基础的校际交流学生项目,争取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知名大学开展“4+0”“3+1”“2+2”等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交流计划,每年选派200名左右的学生赴国(境)外进行交流学习。以校际、院系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为基础,加大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力度,探索与国(境)外知名院校导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加强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每年将聘请130名左右长短期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加大对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任教的支持力度。继续保持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学校常规项目立项数逐年递增的态势,力争获得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引智项目资助经费总额达到4 000万元。保持海外名师项目学校特色项目每年新增1~2项;聘请外国文教专家项目立项总数达到230项。

加大学校对外宣传力度,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生源质量和层次结构,拓展生源国别。加全英文授课品牌专业和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建成全英文授课品牌专业3个、全英文授课精品课程8门,其中包括2门留学生汉语精品课程和6门全英文授课专业课程。进一步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20年在校留学生数量达到400~500人。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干部队伍建设。学校党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从严治党,提升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提高师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进一步推进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干部选任责任追究机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干部轮岗交流工作。抓好党员培养和发展工作,健全党员队伍退出机制。

宣传思想工作。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创建工作,把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纳入科学理论宣讲、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师生进一步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学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执行党委中心组学法制度、全员普法制度,提高依法管理教育事业的能力。积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制实践活动,加强教职工和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意识。依法严格规范办事程序,加强民主管理工作,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施德育工作树人工程,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大平台和新机制,探索和实践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实施本科生德育学分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文明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教育部要求齐、配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进一步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办学条件,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按教育部要求配备本科生和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立辅导员工作坊,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配齐、配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易班网落地工作,加强学生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建设,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学生资助体系,探索资助育人实践途径,强化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完善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进一步拓展社会资助途径。

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东北林业大学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的落实。深入开展机关工作作风、师德师风和学生学风专项治理,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按照中央纪委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积极推进二级单位纪检监察工作,加强校园廉政制度和廉政文化建设,为实现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综合改革

通过办学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共促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实现学校自主办学、依法治校、按章行事的良好局面。

通过组织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分类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聘任形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职员制改革,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提高全员工作的积极性。

通过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学校与教学科研单位的关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化学科建设机制改革,推进学部管理。进一步明晰责权利,逐步扩大教学科研单位的自主权。实施研究生教育两级管理。整合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资源。实施领导班子及成员目标责任制考核。

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教学与实践环节,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大学文化建设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共同价值取向,把继承、弘扬和凝练东林精神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为学校实现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继承和弘扬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加强对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促进全校师生对学校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培育优良的校风,建设良好的学风,使之成为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要培植高尚师德师风,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恪尽职守、乐苦敬业。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标准,营造崇尚创新、追求真知、兼容包并、民主热烈的学术文化环境以及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启发学生的良好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立健全网络等信息监管制度,掌握网络等信息平台的思想舆论阵地制高点,教育引导师生依法依规、科学严谨利用网络等信息媒介。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以教育部核准的《东北林业大学章程》为统领,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学校的制度建设,保障师生依法依章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健全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机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逐步建立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各教学科研单位教授委员会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主导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充分发挥理事会在社会参与办学,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努力争取办学资源中的纽带作用。建立完善以自律监督为重点的决策和公开机制。坚持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师生和社会的知情权与监督权。继续梳理完善校内规章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森林博物馆、校史馆、毛皮馆为载体,依托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基地,充分发挥森林文化的传播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发展空间优势,规范学校形象标识和校内建筑命名,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点的形象标识体系,使各校区的形象标识系统相一致。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成就,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建设园林式校园,创建平安、和谐、雅致的校园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升师生员工的体育意识,形成积极锻炼身体的良好氛围,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公共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

图书馆继续进行资源体系、服务体系、文化体系、管理体系、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建成纸版资源与数字资源合理配比的资源体系,基础服务与学科服务同步推进的服务体系,服务育人与文化育人相互融合的文化体系,以人为本与民主开放协调统一的管理体系,物理空间与数字环境全面提升的基础设施,专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相得益彰的人才队伍。

基于高速互联的校园网络,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平台及各业务系统的应用;分区域分阶段逐步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形成校园有线、无线一体化的全新网络架构;快速实现IPv6的下一代校园网;全面建设智能型网络多媒体中控系统,构建集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服务为一体的学校信息化应用环境,逐步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坚持保证本科教学实验平台优先建设,着力打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性实验平台,分类建设、分级管理,突破学院与专业的壁垒,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全校开放共享的实验室大平台。初步建成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软硬件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完善的校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相应的管理、运行、考核、监督、评价和维护更新机制。

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将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宣教、生态文明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和科研服务示范基地。

五、十三五学校发展的保障措施

)加强资金筹措

积极争取财政拨款和政府主管部门专项经费的支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国际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争取学校教育资源使用回报率逐年增长。充分发挥校友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的作用,促进社会捐赠工作,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有利于发挥各教学科研单位经费筹措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高二级单位自筹经费使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校办产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质量,加大校办产业对学校发展的贡献率,鼓励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建立及股份制科技创新型企业创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办学优势,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任务和年度中心工作,将办学资源集中投向对学校发展有重大影响、具有发展潜力、能够产生显著效益和标志性成果的项目。统筹和盘活全校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二)推进后勤管理改革

以实施《东北林业大学管理体制改革之深化后勤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为契机,加强资产管理和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规划、协调、合同管理,确保学校资产的完整和保值、增值,保障教学、科研正常运行,保证师生工作生活的需求;开展对土地、房屋、设备、设施和水电等能源资源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与效益的评估,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做好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和黎明教育基地规划设计工作,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做好科技园区的开发管理工作,孵化科技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后勤服务坚持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后勤服务设施,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增加公益性投入,基本实现服务标准化、管理制度化、经营集约化,为全校师生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建设和谐校园

继续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建设美丽校园,增进师生福祉。十三五期间建设16号学生公寓、17号学生公寓、校医院改扩建、创新创业基地及动物医学楼、实习实训基地及工程训练中心等项目。根据学校的发展和财务能力的提升,逐步提高教职工的薪酬待遇;关心教职工的身心健康,继续推进体检和保健工作;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帮助解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的困难。

完善机制、畅通渠道,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综合优势,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及时回应并推动解决师生员工关切的问题。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关爱离退休人员,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继续发挥离退休职工在决策咨询、教学督导和关心下一代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保密和信访工作,建立和完善安全稳定工作的有效机制,提升反应速度,提高处置成效,提高师生员工在东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广泛宣传

高度重视规划在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十三五规划落实责任体系,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采取多种形式,在全校广泛开展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工作,使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凝聚力量、统一思想、不懈奋斗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二)明确责任,强化落实

明确落实规划的责任单位,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通过将战略规划细化为工作计划,建立动态考核和激励机制,保障战略规划的实施。把学校日常管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体系同学校战略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将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重要依据纳入各单位主要领导的绩效考核范围。

(三)资源优化,政策导向

学校各项资源配置首先向规划中的重大工程、重要举措倾斜;学校的经费预算首先要保证规划中重点工作的需要;各规划责任单位要依据规划完善相关机制体制与配套政策,以明确的政策导向支持和保障规划的落实推进。

(四)科学评估,适度调整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与监控,在强化规划实施年度检查的基础上,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及时把握规划的推进和执行情况。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对其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与研究,并可根据形势需要对相关内容和实施举措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订。调整规划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并经过党委常委会等校内决策机构审批方可确定。

十三五是学校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机遇期,是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时期。全校师生应同心协力,以更宽广的教育视野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为将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附表

1. 东北林业大学十三五期间人才培养指标

 

2015年基础数/

(截至201512月)

2020年规划数/

(截至202012月)

全日制


在校生

23 135

24 000

博士生

986

800

硕士生

3 344

4 200

本科生

18 805

19 000

非全日制

在校生

14 656

5 800

硕士生

2 628

800

()科生

12 028

5 000

外国留学生

105

400

各类学生总数

37 896

30 300



2. 东北林业大学十三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指标

 

2015年基础数/

(截至201512月)

2020年规划数/

(截至202012月)

专任教师

1 270

1 500

 

2

3~4

千人计划

0

1~2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0

14~15

长江学者

4

5~6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

2~3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

3~4









3. 东北林业大学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主要指标

2015年基础数

(截至201512月)

2020年规划数

(截至202012月)

省部重点一级学科

7

10~12

一级学科博士点

8

8~10

一级学科硕士点

27

30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

36

33

学科建设经费

校拨

600万元/

1 600万元/

全口径

1 800万元/

3 600万元/







4. 东北林业大学十三五期间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20112015年基础数

十二五总计)

20162020年规划数

十三五总计)

科研经费

6.94亿元

9.00亿元

重要科技成果奖励总数(省部级以上)

95

90~100

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

4项(含参加)

5~6项(主持或参加)

科研论文总数

13 146

13 000~14 000

SCIEIISTPSSCI收录的论文

5 918(含会议论文)

3 500(不含会议论文)

国家自然基金委

创新群体

0

1~2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

0

1

省部级各类科技中心

18

20~22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0

1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