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 真抓实干
加快建设中国高水平大学
——在东北林业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李 斌
(2021年6月1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东北林业大学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第十四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是在全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全国两院院士大会精神,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开局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学校全体教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前,全校上下正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实现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十四五”规划擘画的远景目标而努力奋斗。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加快一流学科建设,加快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报告,报告共分三个部分,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第一部分:过去六年的主要工作回顾
2014年11月召开第六届教代会、第十三次工代会以来,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时期,也是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六年多来,在教育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师生,振奋精神、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突破,顺利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党的建设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著
一是成功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2019年7月,学校成功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选举产生了坚强有力、团结和谐的新一届党委领导集体,提出了“两大工程”,凝聚了发展共识,指明了奋斗方向。顺利完成学校领导班子换届调整,进一步建强领导班子,班子团结奋进、敢于担当,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拥护。
二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巡视整改。2019年9月起,学校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理论学习、思想政治、干事创业、为民服务、清正廉洁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2018年10月,教育部第四巡视组进驻学校开展巡视,整改任务全部完成,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政治生态持续好转,事业发展稳中有进。
三是持续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学校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全会、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班子政治能力。认真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筑牢工作防线,坚守工作阵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加强思政理论课建设。各有1个团队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工人先锋号”等称号。
四是加强宣传文化统战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和文明校园建设,首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连续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结合建党、建国等重大节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等媒体多次报道“东林赤子”、“东林故事”,广大师生精神振奋。严防校园宗教渗透,加强党外人士思想引领。发挥关工委作用,再次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五是全面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健全工作制度,使基础更加牢固,工作更加有力。创立二级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工作论坛的党建品牌,启动实施“一院一品、一支一特”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教师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个人,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全国第二批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
六是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推荐2名同志到省内高校担任领导职务,推行干部任期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机关干部轮岗交流、科研产业单位撤销行政级别等改革,选人用人满意度较高,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加强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严肃核查干部档案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加强干部教育培训,选派干部参加援疆、援藏、挂职、扶贫、驻外等工作,锻炼了干部,增进了合作。
七是创新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实施“树人工程”,创建德育学分制,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四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两次获评全国优秀,共获资助绩效奖励6000万元。“东林师说”、“东林文化大讲堂”等品牌育人成效显著,校团委再次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1个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连续20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3人次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以及提名奖、入围奖,1人在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奖。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各有1人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二等奖。思政育人成效突出,2人荣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入围奖),2人获评全国励志成长成才典型,1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获得全国大学生体育比赛冠军50余项。
八是圆满完成精准扶贫任务。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定点扶贫力度,助力泰来县提前“脱贫摘帽”。选派了两任挂职副县长、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和两届研究生支教团,组建教授服务团;投入、引进帮扶、消费扶贫等资金累计2979万元,帮助销售农副产品累计9641万元,争取生活垃圾治理费1313万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3440名;东林扶贫车间、食用菌产业、秸秆还田等扶贫项目被中央电视台、黑龙江卫视等媒体报道,人才与科技扶贫效果显著,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赢得了泰来人民的爱戴。
九是锲而不舍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制度化约束与常态化严抓并重,严格公务接待,改进文风会风,规范干部取酬和津贴发放。校领导带头清理办公用房,不留死角,集中处置超标公车,取消一般公务车辆,大幅减少“三公经费”,坚决抵制奢靡之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开展“三创一改”活动,规范简化办事流程,让数据多跑,让师生少跑,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赢得师生一致好评。加强师德师风和学风建设,严肃查处违反师德师风和学纪学风的行为,塑造崇德立信、健康向上的校园风尚。
十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完善纪检监督制度,出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三个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责任清单,各级干部自觉履行“一岗双责”。构建廉政风险防控体系,聚焦政治监督,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校内巡察,加强警示教育、以案说纪,筑牢防腐拒变的思想防线。在基层党委设立二级纪委,提高纪检干部的履职尽责能力,完善纪检干部的自我监督体系。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政治生态。
(二)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
一是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激发新活力。学校建立了定期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科技工作会议、暑期务虚会议的长效机制,研判形势,谋划发展。立足长远,广开言路,认真编制学校“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注重突出优势、彰显特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描绘新蓝图、注入新动能。适时进行机构调整,撤销、合并机构12个,完成了“三定”工作,优化了职能职责,增进了工作协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重点实验室,主动撤销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领域)、1个本科专业,新成立1个学院,改革科研平台管理机制。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在人才引进、资源配置、薪酬分配等方面,赋予学院更多自主权,激发学院活力。持续深化人事机制改革,构建“引-培-稳-激”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实施“成栋英才”系列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深化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特聘岗位制、“教授直通车”制,实施基于任期目标责任制的绩效工资改革,加大青年教师培育力度,激励人才成长。全面启动了教育评价改革,围绕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系统推动构建具有东林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
二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党管人才,加强引育并举,激发人才活力。实施“5211人才引进计划”,并升级为“成栋英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人才已成学校高度共识,引进领军团队3个、各层次人才218人。实施“成栋英才培育计划”,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68.7%,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青获得者1人,国家优青获得者5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青年千人”1人。新增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7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6人,省“头雁”团队4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5个,省杰青获得者9人,省优青获得者16人,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3人,国家林草局科技创新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创新团队2个。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
三是本科人才培养彰显新亮点。坚持以本为本,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将OBE教育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双新”教育,实施形成性考试方法改革,实行基于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转专业政策,赢得社会一致好评。加强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建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断增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首次获得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立项,获得首届黑龙江省教材建设特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升级和新增6个本科专业;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有13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新增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获批教育部港澳台本科生招生资格。加强“双创”教育,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在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160余项,在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中连续三轮位居农林医药本科院校首位。成功承办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次捧得“优胜杯”,获得2金1银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全国率先实施推免研究生“支林”计划,深受林草行业和地方的肯定。积极推进“带薪-实习-就业”模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四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赢得新增长。林学、林业工程2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圆满完成“双一流”第一轮建设周期任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一级学科进入前30%,其中林业工程获得A+。基础研究影响力不断提升,新增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国家林草局一级重点学科6个、二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新增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5个。出台学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20条,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培养机制改革,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实施一流学科专项计划和优博计划,完善本研一体化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生源留校读研。研究生学位管理不断加强,学位论文质量明显提高。新建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和培育基地111个。硕士生招生从2015年1289人增至2817人,增幅118.54%;博士生招生从2015年195人增至308人,增幅57.95%,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
五是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国家、行业和地方需求,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支撑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加强科研谋划,累计获得科研经费8.24亿元,新增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重点项目1项、杰青1项、优青5项,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层次项目4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800余篇,授权专利1705件,科技成果转化59项、转化金额累计737.68万元。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57项,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参与各1项),首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林业研究》(英文版)成为我国林业科学领域首个被SCI收录期刊,第7次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位列林业学科第一名。加强平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整改完成,顺利通过验收;新增部局省重点平台20个,建成首个省级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获批省级重点新型智库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成立“林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交叉平台。帽儿山林场、凉水林场和森林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新建漠河生态站。
六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创新局面。加强外事工作,不断扩大影响。新增部分外事审批权,与国(境)外50多所高校新签、续签合作协议。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获批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奥林学院,与英国阿斯顿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开展双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多所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实现学分互认、师生互派,办学层次和水平实现“双提升”。选派11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换学习,400余人次教师赴国外访学、研究,新增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1个升级为“2.0”计划),合作成立了“中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了14次国际学术会议,开创了联合培养、合作研究、国际人才引进的新局面。成为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培养院校,通过了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获批中俄人文交流专项奖学金、“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等13个项目,7人荣获“中国政府优秀来华留学生奖学金”。
七是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加强依法治校,完成了《章程》起草和修订工作,完善了议事规则,新制定、修订规章制度近400项,制度建设不断优化,执行力明显增强。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职能,凝聚办学力量。积极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作用,提高治理效益。加强民主管理,推进信息公开,先后召开了六届二次、三次、四次和五次教代会、第十三次团代会、第二十二次和二十三次学代会,第十一次和十二次研代会,发挥教代会、学代会作用,保障社会公众和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成立了理事会,注重发挥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理事会作用,新增捐赠项目16项,捐赠资金累计2235.25万元。持续推进校地、校企合作,挖掘办学潜力。
八是办学条件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学校不断拓展筹资渠道,2015年实际收入11.47亿元,2021年预算收入16.67亿元,年均增长3.61%,运行平稳,保障有力。加强内部控制,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金效益。截至2020年末,学校资产总额26.86亿元,净资产总额25.10亿元。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新获批黎明教学基地土地使用权,面积达23.6884公顷。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校园环境焕然一新,建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投入使用数字化校园平台和一卡通,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新增图书58万册、学术资源数据库17个,获批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新建成栋楼、食堂、活动中心、学生公寓等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5.6万平方米;林学科研楼主体已完工,3号学生公寓已拆除重建,整体改造校园西路、校园南区等,维修升级了田径场、篮球场等;整体修缮体育馆、游泳馆等,积极承办赛事,扩大社会影响。森林博物馆晋级“国家二级博物馆”。两个林场连续63年无森林火灾,新办林权证面积3200公顷。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实现突破性进展。扎实推进校属企业体制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减少了安全风险隐患。
九是广大师生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推进暖屋工程,开设教工餐厅,改造学生餐厅,大幅改善师生学习、餐饮、住宿、生活等环境和条件。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疫情期间,清退学生住宿费和发放毕业生行李邮寄补贴等达1100万元。兑现国家和地方政策,两次较大幅度提高工资津贴标准,不断提高福利待遇。推进养老保险入轨,全口径申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最大程度保障教职工利益。持续加大医疗保险和医疗费投入,从2017年起每年增加支出约1250万元,纳入省参公医疗补助体系。积极推动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社会化接轨,每年发放统筹外补贴约3200多万元。校医院扩建面积翻番,引进先进诊疗设备,充实专业医护队伍,师生诊疗条件大幅改善。有序推进房产证办理工作,改善家属区居住环境,科技园区职工住宅交付使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文体活动,关怀帮扶困难教职工,增强了教职工的归属感幸福感。
十是安全稳定和疫情防控工作持续巩固。学校提高政治站位,定期研判形势,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硬件、软件保障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维护政治稳定。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坚持师生至上,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科学制定疫情防控等方案,坚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严格校园管控,抓好学生教育,做好后勤、消杀和医疗等服务保障,校园疫情防控做到起步早、落实快、信息准、措施实、覆盖全、决策准,有力维护了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
各位代表,第六届教代会以来,学校党的建设、综合改革和事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教育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学校上一届和现任领导班子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结果,更是全校师生员工和代代东林人众志成城、接续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本届教代会,向关心支持东林发展的教育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国家林草局以及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望过去,成绩振奋人心;展望未来,还要认清不足。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学校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主要表现为:
1.人才队伍的规模数量、作用发挥还不够。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数量不足,具有话语权的专家学者后继乏人,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储备不足,引才留才压力较大。学术团队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合作创新精神、联合攻关能力较弱。人才激励机制还需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还需加强,人才成长规划不合理,人才作用发挥不突出。
2.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需求。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国家、行业、地方发展需求还有差距,一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核心课程质量不高、教学资源投入不足、个别专业实力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本科生升学率和就业率还需再提高,研究生的生源和培养质量亟待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还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3.学科建设的整体实力、牵引作用还不够强。学科布局不够合理,学科缺乏交叉融合,一些学科实力偏弱,新增长点培育不够,博士点数量不足。其他学科对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支撑不足,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不够,接近世界和国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偏少。
4.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能力还存在明显不足。科研激励不足,学术氛围不浓,一些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前瞻性的科研布局不多,有组织的科研谋划不多,战略性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经费总量不多,标志性成果少,高层次获奖少。成果转化率低,服务国家、行业和东北振兴战略需求的能力不足,贡献度和显示度不够突出。
5.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还需进一步落实。各级党组织不同程度存在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不够、政治功能发挥不明显等问题。一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规矩、纪律意识不强,一些党员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担当作为不够、作风不严不实,存在等靠要思想。
第二部分:目前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牢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在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大格局中,展示新作为,做出新贡献。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推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和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和路线图,我们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目标中,找准新定位,谋划新发展。
2.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实现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了新机遇。我们要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保护东北森林带、东北振兴、乡村振兴等,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和特色,更主动、更多元地对接服务林草行业发展和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促进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绿色崛起,切实提升贡献度和显示度。
3.立足新发展阶段,实现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提出了新使命。我们要始终坚持“四为服务”,加强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林”字篇做特做强,提供优质教育,培养更多更优创新人才,产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助推绿色产业发展,服务制造强国和数字强国建设,推动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第三部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未来五年,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的攻坚期。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农林高校前列,若干办学指标影响力进入主要排行榜前100位,部分优势特色学科保持国内一流前列,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我们的远景目标是:到2035年,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明显提升,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部分优势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初步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勇于创新、大干实干。我们要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建设目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力攻坚“五个打造”,着力加快“六个提升”,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一要突出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责任”清单和监督责任清单,严格执行各类议事规则,进一步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加强校处两级领导班子建设,促进校园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二要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更加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三要打造过硬干部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谋好人才规划,健全激励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坚持用好干部标准选准用好干部,不断拓宽干部选任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作风建设,适时打通管理干部职称晋升渠道。推进处级班子和处级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逐步建立和完善纠错追责制度。四要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扎实推进“一院一品、一支一特”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加大“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培育力度,建立“智慧党建”管理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党建理论和实践探索,开展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力争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有所突破,样板党支部数量有所提升。五要着力筑牢廉洁自律防线。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政治纪律。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工作网,健全巡视巡察整改监督、成果运用等机制。加强对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监督,开展专项监督、专项排查,推行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完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廉洁自律。
(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思政工作品牌
我们要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树人工程”,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强化“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加快出台加强体育、劳动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强化美育,落实“五育并举”。系统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将思政工作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一体化构建思政工作体系,真正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二要强化“课程思政”和课程育人。加强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构建教育创新平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完善课程育人体系。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支持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示范项目,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三要创新思政育人载体。推动理论主课堂、活动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一体贯通,以“双新教育”、德育学分制、诚信教育体系、学业预警与援助制、“网络思政”等为载体,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开展研究生“导学思政”和“科研思政”。持续开展“青春告白祖国”“奋斗的我最美的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活动,彰显以“林”育人特色。四要深化教师思政工作。把加强教师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水平。配齐建强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等队伍。加强思政工作理论研究,支持申报有关项目,培育思政工作领军人才。
未来五年,着力创新思政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校院两级思政育人工作特色,力争在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梁希学子奖、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思政理论课教学名师等方面有新斩获。
(三)加强学科优化培育,打造一流学科高地
我们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坚持服务需求,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学科结构,培育交叉新兴学科,建好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批全国一流学科。一要巩固一流学科领先地位。编制好新一轮一流学科建设方案,举全校之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使其特色更鲜明、优势更彰显,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带动其他学科和学校整体发展。二要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按照“数量+质量+优势”总基调,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二级方向,积极申报新博士点,构建一流学科为牵引、基础学科为支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三要夯实基础学科支撑地位。强化基础学科的地位,实施基础学科建设专项计划,提升支撑林学、林业工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能力。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交叉融合,深度融入优势特色学科。四要加快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培育计划,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加快建设新林科、新工科,以“大数据+智慧林业”、“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作为交叉突破口,建设交叉学科,打破学科壁垒,形成协同机制。完善新型特色学科培育机制,探索交叉学科发展长效机制。五要强化学科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服务东北生态安全、东北森林带保护修复、林产工业产业升级,加快林学、林业工程等学科建设。实施应用学科建设专项计划,建立应用学科与行业企业合作机制。培育“林草大数据与碳汇经济”、“生物育种”、“林业机械自动化与智能装备”、“寒区冻土生态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色学科方向。六要加大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强化一级学科的地位和建设主体责任,加大学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加强一流学科条件建设,根据一流学科支撑情况、发展基础和前景,进行差异化投入,重点投入重点建设学科。
未来五年,着力使学科内涵更加丰富、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力争进入A类学科2个、新增一级博士点2个、新增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林学保持国内前列,林业工程保持全国领先,均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四)深化人事机制改革,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引进-培育-稳定-激励”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健全师德监督体系,建立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构建“六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二要大力推进“成栋英才引进计划”。拓展引才聚才工作思路,构建“成栋领军人才”、“成栋杰出青年学者”、“成栋优秀青年学者”、“成栋青年骨干”、“成栋优秀青年教师”、“成栋博士后支持计划”的人才引进体系,创新人才引进评价体系,落实年度“百人进校”计划。三要大力推进“成栋英才培育计划”。创新育才工作思路,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构建“成栋学者支持计划”、“成栋名师培育计划”、“成栋特岗支持计划”的人才培育体系,探索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制度,在“真育”上下功夫,增强人才项目的谋划能力,形成人才培育的整体合力。四要继续深化人事机制改革。坚持“以任务为基础、以质量为导向”,结合岗位目标责任制,继续完善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发挥校长奖励基金的激励作用。完善各类评价条件,修订职称评审办法,制定新一轮岗位聘任条件,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
未来五年,着力建设学高身正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力争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600人,引进人才540人,在国家及省部级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更加有效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五)加快一流本科行动,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
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东北林业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打造优质本科教育。一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统筹推进“四新”建设,持续推进“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立专业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着力打造品牌“金课”,提高核心课程质量。加强优势特色专业的高水平教材建设。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二要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按照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地方需求、产业需求,及时关停并转过时专业,及时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及时申办建设新兴专业,推动专业协调发展,提升专业竞争力。三要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大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健全专业分流机制。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重塑林学类、林业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生物科学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辅修专业、微专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彰显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推进荣誉学位制度、教学指导制度。深入实施推免研究生“支林”计划。四要推进协同育人行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形成集课程、实践、竞赛、孵化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强化基础和特色实验实践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带薪-实习-就业”模式、“就业工作双培工程”。五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建好国家级农林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作为评优和职务聘任的依据。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激励制度,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六要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和全面发展,推进教学专项评估,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完善以OBE理念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进质量闭环管理。
未来五年,力争本科专业稳定在60个左右,建好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精品教材,建设高质量的核心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本科教育力争进入国内一流行列。
(六)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突出“研究”导向,认真落实《东北林业大学新时代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化全过程培养与管理,培养新时代卓越研究生。一要创建一流学科人才培养“特区”。林学、林业工程两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要对标世界一流院校,设立研究生培养“特区”,在机制创新、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等方面,赋予更大自主权,推进建立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二要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改革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办法,向“三高两重”倾斜,汇聚优质生源。全面实施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加强创新能力的考核。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博士生招生规模。实施分类招生、分类培养、分类评价。三要提高研究生导师育人能力。加强导师培训,提升导师能力。完善导师注册、遴选制度,扩大导师规模。重点考评导师的科研能力和立德树人成效,建立导师评价负面清单。四要完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凸显创新性和前瞻性,狠抓研究生课程质量,分类制定培养方案,打造“本-硕-博”贯通式课程体系,鼓励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打造研究生教育核心课程群。五要推动科教、产教融合培养。实施“优秀本科生科研种子”计划,进行“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增设科研训练实践必修环节,加大“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和“博士研究生留学基金”的资助力度。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优化基地区域布局。完善校外导师选聘制度,建立“基地+项目”的单列计划。大力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六要完善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各环节的考评体系,建立全过程质量监控、学业预警制度,探索博士生“柔性分流”退出机制。狠抓学位论文质量,修订学位授予标准,落实导师、学科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责任。建立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及反馈机制。
未来五年,力争本研学生比不高于2:1,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研究生精品课、全英文课程、研究生教材,研究生培养体系更加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七)聚焦国家地方需求,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坚持“四个面向”,实施“科研兴校”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东北林业大学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龙江振兴需求。一要加强基础研究与重大项目培育。全面布局传统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加大投入力度,在生物育种、生命科学、生物质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与区域需求,进行重点联合攻关。实施自主科研专项基金支持计划,鼓励自由探索,注重有组织科研,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持续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培育与预研计划”及“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二要加强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围绕重点攻关领域,择优培育科研团队,实施PI制模式,促进团队开放、交叉融合、联合攻关,培养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首席科学家,建设一批实力雄厚的创新团队。三要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创新运行模式,分层次、分类别谋划重点领域与创新方向,强化对重点平台进行绩效评价。紧盯前沿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加快建设“林业人工智能研究院”、野生动物基因库。集中林学、生态学、林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综合优势,探索建立“碳中和”研究院。四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东北振兴战略。以区域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深入实施学校支撑东北经济全面振兴科技发展行动方案,持续推动秸秆综合应用专项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助力泰来县等地方乡村振兴,推进成果就地转化,为龙江振兴作出贡献。实施“技术顾问”制度,加强科技园建设,强化科教、产教融合,提高成果转化率。五要发挥特色智库作用。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银行”,发展生态产业,建设新型特色智库,发出东林声音,服务党和政府决策。
未来五年,力争产生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各类科研经费总计突破10亿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00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8项,获得国家科技奖1-2项,努力建成“全国林业智能装备创新高地”。
(八)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一要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与国外更多高水平大学建立学分互认、学位授予机制,拓展国外教学实习项目等,探索国际班、海外实习基地等联合培养新途径。推进教师和学生公派出国留学、进修项目。进一步建强奥林学院,健全国际课程和国际化培养体系。二要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发挥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作用,引进海外人才,支持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申报国际项目,加快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建设。主办和参与国际学术活动,鼓励专家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三要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扩大留学生规模,加大非学历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比例,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国别、结构、层次,加强课程和基地建设,推动留学生趋同化管理。
未来五年,力争留学生总数达到800人,获批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新增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项,新增国际联合科研平台2个。
(九)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提升现代治理能力
教育评价改革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要通过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瘴痼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要推进学校评价改革。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构建院部评估、专业评估、学科评估、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等指标体系,定期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就业质量等年度报告。二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把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推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推进科研评价改革。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推动教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修订完善职称评审、人才评价、绩效工资改革等制度机制,系统推进教师评价改革。三要推进学生评价改革。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过程性评价机制,创新学生评价工具,建好学生评价档案。四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加强学术治理,健全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治理结构。完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内部控制。切实发挥校友会、基金会、理事会等作用,推动部省市共建、部局共建、校地合作。五要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加强党政部门内涵建设,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建立管理服务清单,推进智慧化建设,提高数字治理能力。建立联动机制,加强监督考核评估,确保学校“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建立健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未来五年,力争破除“五唯”,形成具有东林特色的学校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十)传承创新东林文化,提升奋进内生动力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以“林”育人品牌,凝练传承东林精神,全面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一要传承弘扬精神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结凝练新时代东林精神,突出以“林”育人特色。筹备办好建校70周年校庆,编撰校史,重建校史馆,加强校情校史教育,发挥优秀校友的引领作用。讲好东林故事,传播东林美誉。二要塑造丰富环境文化。规范管理宣传橱窗、建筑设施等文化载体,优化功能分区。提升校园环境设施的文化品质,建设森林校园、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元素的统一使用和管理,展示良好公共形象。建设文明校园,倡导文明新风。三要倡导涵育学术文化。培育宣传先进典型,传承东林老一辈大师的治学精神。鼓励学术创新,繁荣学术活动,建设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优良学术环境,营造崇尚科学、潜心治学、风清气正的浓厚学术氛围。
未来五年,进一步弘扬东林精神,力争使文化建设更加丰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文化品牌更有特色,为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十一)加快推进林场改革,打造林科共享基地
推进帽儿山、凉水实验林场改革,建立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教学科研、增强发展活力的新体制。一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重点围绕生态保护和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森林资源智慧监测平台,加快办理帽儿山林场林权证。加强帽儿山森林公园和凉水自然保护区建设,发挥森林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二要打造林业示范基地。推进教学科研基地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林科类人才培养、现代林业技术研究、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国家林草长期科研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共享综合性林业科研平台。三要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加强帽儿山林场科普基地建设,推进凉水林场进行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传播森林文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
未来五年,力争使林场改革定位更加科学,林场发展建设与教学科研更加融合,建成全国一流的林科类共享示范基地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
(十二)增强综合保障能力,打造美丽幸福东林
优化资源配置,挖掘内部潜能,增强保障能力,着力建设美丽、智慧、绿色、平安、和谐的东林校园。一要加强安全稳定的综合保障。树牢安全稳定意识,落实安全稳定责任,加强治安、交通、消防、网络、实验室等安全建设,完善安防系统,提高安全稳定保障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慎始如终做好常态化校园疫情防控,坚决维护师生安全和健康。二要改善支撑办学的保障条件。坚持“过紧日子”,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办学投入稳中有升。加强资产管理,建立科研用房、水电等有偿使用机制,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加强文献资源建设,提升服务教学科研的能力。优化校园建设布局,构建“三纵·两横·多核心”的校园规划系统,推进学生公寓、林学科研楼、校园西区教学组团、材料工程楼、师生活动中心等建设项目,努力实现“一院一楼”目标。完善校园功能布局,实施校园修缮工程,努力拓展办学空间。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多网融合”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混合云”、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一站式”网上服务大厅、云数据中心、智慧教室、智慧场馆等。推进节约型、生态型校园建设,创造美好校园环境。推进校属企业改制,促进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增强服务教学科研的功能。三要增进民生福祉和幸福感。加强绩效管理,用好有关政策,努力提高教职工薪酬和福利待遇。持续推进家属区教职工住宅房产证办理工作。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多元帮扶困难职工,关怀关爱离退休老同志。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改善住宿、饮食、物业等条件,满足师生个性需求,提升后勤服务品位。加强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防疫,改善医疗条件,增设体检项目、专家诊室,提高师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
未来五年,力争使东林校园更加安全,校园环境更加优美,资源保障更加有力,管理服务更加智慧,人文关怀更加温暖。
各位代表,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呼唤新使命。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教育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韧”的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为建设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