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202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保就业”决策部署,全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结合学校实际,通知如下。
一、深入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
1.学校领导带动示范。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一线规则”要求,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发挥领导示范带头作用,校领导班子开拓用人单位不少于100家,重点拓展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地区。
2.学院全员访企拓岗。突出学科专业精准对接,学院领导班 子和学科、专业负责人要主动领任务、责任到人,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园林学院、林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每个学科专业点面向行业联系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家(毕业生人数在30人以上的要适当增加走访用人单位的数量),其他学院每个学科专业点面向行业联系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5家。组织全院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广泛参与,扩大参与范围和走访覆盖面。走访前做好学生调研,将毕业生有意向的用人单位纳入走访范围。
二、抓紧开展“万企进校园”招聘活动
3.开展学校招聘活动。抓住春季招聘关键期,用好校园招聘 主渠道,大力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争取尽早帮助一批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千方百计汇聚市场化社会化岗位资源,充分通过 组团、联盟等方式共享岗位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进校招聘的开放力度,积极为用人单位进校招聘提供便利。
4.强化学院招聘活动。加强分类指导,结合学科专业特色、毕业生意向等情况,创造条件主动邀请用人单位进校招聘。学院开展一批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理学院、经济管 理学院、园林学院、林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每个学科专业点举办招聘活动不少于3场(毕业生人数在30人以上的要适当增加招聘活动数量)。专业优势明显的学科应密切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广泛开展行业性、区域性、联盟性招聘活动。
三、加快“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联通共享
5.加强信息互联共享。加快建设部、省、校联通共享的线上招聘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学校就业网站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 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配合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面向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场”等系列专场招聘活动。
6.用好招聘服务平台。要结合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积极引导2023届高校毕业生、毕业班辅导员和就业工作人员及时注册使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要用好“互联网+就业”新模式,深入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服务,提升人岗匹配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7.开展媒体带就业工作。继续开展校长、院长利用现代媒体为毕业生代言、带岗工作。丰富代言方式和内容,利用各地组织、人社、人才中心等部门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为未就业的毕业生代言。
四、深入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
8.明确就业指导要求。各学院把就业教育和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尽早明确职业意向、尽快投身求职行动。
9.选树各类就业典型。认真做好“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学校选树近年来赴基层、行业就业表现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和指导教师典型,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行业建功立业。
10.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各学院用好“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等各类就业指导资源,通过校企供需对接、职业规划竞赛、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求职培训、一对一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用好毕业班辅导员工作队伍,密切关注毕业生思想状况和就业进展,帮助化解焦虑情绪,提振就业信心。
五、开展“宏志助航”重点群体帮扶行动
11.做好重点群体帮扶。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要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学院领导班子成员、班主任、专任教师、辅导员等要与困难毕业生开展结对帮扶,确保每一个困难毕业生都得到有效帮助。
12.参加“宏志助航计划”。组织参加“宏志助航计划”就业能力培训项目,用足用好线上线下培训资源,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困难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配合做好向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工作。
六、用好各项就业政策
13. 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党委书记、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推动学院主动对接基层行业和有关单位,校领导带领联系学院主动跑就业市场,拓展就业渠道,每月听取学院就业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就业工作难题,推进研究生支教、西部计划、支林计划、选调生等基层就业项目,动员大学生参军入伍,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林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14.利用各地引才政策。抓住黑龙江省及各地方政府引才引智的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强化与学校合作的有关政策,党委书记、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指导学院与各省、市、县建立联系,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动毕业生留省、留哈就业创业。
七、开展基地建设和需求调研
15.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坚持以实地走访为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建设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定期选派学生开展实习实训。
16.完成市场需求调研。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充分吸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建议,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建立长效机制,把走访用人单位作为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拓宽就业新空间。
八、实行通报考核制度
17.开展工作绩效考核。学校建立“专项行动情况台账”,适时跟踪各单位专项行动进展,定期通报相关情况。对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开展专项考核,切实加强考核结果运用,与年度考核、教育管理、奖惩约束直接挂钩。